中美貿易摩擦陰影下的風光發電企業
中秋節,當人們沉浸在團圓的喜慶當中,中美貿易升級戰也已拉開!9月24日,在美國東海岸的巴爾的摩港,海關執法人員檢查中國入境貨物變得更加“勤快”。中國海關也對來自美國的產品進行嚴格審查。
這一天12時零1分,美國對約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10%的關稅措施正式生效。同時,中國對原產于美國約600億美元進口商品實施加征5%—10%不等關稅的措施也正式生效。
為這場貿易升級戰,雙方企業早已嚴陣以待。最“心累”的要數光伏組件制造商,前有531新政收緊太陽能新增裝機,后有“逆變器”赫然登上了兩份加稅名單。隨著風機及零部件進入中方加稅清單,風機制造商的日子也愈加難過。
被“雙殺”的逆變器
無所不能記者梳理兩份加稅清單發現,逆變器均“榜上有名”。
根據中國商務部對美加征10%關稅商品清單,稅號85044030的逆變器赫然在列。PV-Tech每日光伏新聞消息稱,美國對2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產品征收關稅,其中包括逆變器。
逆變器是一種把直流電轉變成交流電的變壓器,大量應用于光伏發電設備當中。
中美在逆變器合作上緊密且交叉。美國企業掌握著逆變器核心組件技術,包括主控芯片、IGBT模塊,這部分是美國出口給中國的產品。而經過中國加工生產成成品后再銷往美國,這便是輸美產品征稅對象。
這種關系被《金融時報》稱作制造業“價值鏈”的兩端,中國曾長期占據價值鏈上的低端環節,然而白宮意識到中國有意向價值鏈上方移動,加征關稅也許不是保護美國相關行業的正確方法,只期望起到遏制中國“向上”的作用。
對核心技術加征10%關稅,中國太陽逆變器廠商的成本將隨之增加,影響包括華為、陽光電源、錦浪新能源、固德威、古瑞瓦特、三晶等逆變器廠的市場布局。特別是陽光電源和華為整個供應鏈都在中國,或將受到較大影響。
被問及貿易戰對逆變器加10%關稅,對公司影響多大,陽光電源回復稱,2017年出口到美國的逆變器收入占公司營業收入約1%,占逆變器營業收入約3%,且人民幣貶值對出口業務有一定正面影響。
在中國逆變器公司錦浪新能源相關負責人看來,目前10%的關稅影響在很大程度上都被匯率所抵消。當關稅上漲到25%時,公司會做出一些調整。“公司非常重視美國市場,也會竭盡所能爭取更高的海外市場占有率。”
伍德麥肯錫指出,2017年,美國進口的集中式逆變器有4%來自中國,戶用進口逆變器則達70%。征收10%關稅影響不大,一旦征收25%關稅,美國進口中國逆變器價格將上漲0.01至0.03美元。
不過,由于逆變器只占整個項目成本3%至8%不等,預計加征關稅對單個逆變器供應商的市場份額影響,要大于對整個太陽能市場的影響。
美國加碼化工原料,中國限制設備及零部件
此前兩次加稅政策,資源化工產品成重災區,聚乙烯產品全部囊括其中。聚乙烯可廣泛應用在化工領域,包括高壓電線的絕緣材料。
無所不能記者梳理了本次美國對華加征2000億關稅清單,涉及化工部分主要商品包括:第一類:石油、天然氣、煤炭、瀝青、氧化鎳、氯酸鹽、氫化物、二溴化乙烯;第二類:化學制品、合成制劑、顏料;第三類:化纖、纖維材料等。
在中國對美征稅名單上,LNG、生物柴油及其混合物、不含或含有按重量計低于 70%的石油或從瀝青礦物提取的油類、氧化鎳燒結物等位列其中。
從本輪中美加稅清單上看,雙方重疊加稅化工產品較少。而此前兩輪加稅,中美部分化工產品曾出現了“雙殺”的情況,如苯乙烯聚合物、聚異丁烯,出口要被美國加征關稅,進口也需要加征關稅。
據悉,美國對中國出口化工產品約100億美元,占加稅清單總額的10%。但中國出口至美國的化工產品占比很小,2017年中美石化貿易額為476億美元,占我國石化進出口總額的8.1%,但這其中大部分為LNG貿易。
值得注意的是,美國清單中與瀝青相關的產品有近100項,占據2頁清單。但數據顯示,中國對美石油瀝青進口量有限。2017年總進口量為503.86萬噸,而美國占比僅為0.02%。
中美石化行業存在產業結構差異。中國石化產業以加工貿易為主,能源稟賦導致行業原材料更為依賴進口,出口貿易則多為服裝、塑料制品、鞋類、輪胎等低利潤商品;美國則以出口原油及基礎化學原料和高端化工品為主。
相比美國加碼化工原料關稅,中國更多的是限制設備和零部件。在中國公布的關稅清單中,更多出現的是設備及配套零部件,涉及太陽能電池、繼電器、電容器、內燃發動機的發電機、鋰離子蓄電池、風機及其零件、汽輪機、水泵等。
近年來,中國風電高速發展,無論在設備制造還是在電廠運營上,都處在全球領先位置。然而美國卻不是主力市場。據悉,2017年,中國對美國的風電設備出口量不足美國風電建設設備用量的1%。
全球第三大風機制造商金風科技告訴記者,公司美國業務占比非常小,2017年銷售容量30MW,在國際銷售容量占比小于10%,2018年訂單容量30MW。公司在全球交付的風機的零部件盡量屬地化采購,整體看中美貿易摩擦對公司影響非常小。
記者隨后致電美國風機制造商GE,得到的回復是“我們對已公布的美國關稅清單保持關切,因為這些關稅將使得美國制造業在全球經濟中競爭更艱難,同時將會縮小而不是擴大美國的出口。我們將和相關部門磋商力求把關稅對我們業務的潛在影響降到最低。”
政府擴大融資支持、企業尋求海外代工
《金融時報》撰文稱,美中兩國彼此加征了創紀錄關稅,中國企業在美國市場越來越難做生意。
無所不能記者采訪多家企業負責人,均得到這樣的回答:即使增加10%關稅,中國商品仍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,再加上人民幣貶值近8%。但如果一旦稅率增至25%,企業就難以承受了。
面對美國加稅壓力,9月19日,國務院宣布,將減稅并擴大對民營企業的融資支持,為企業進出口提供便利的措施,比如壓減通關時間和完善出口退稅政策。
對此,外資投行早有預測,中國面臨的加征關稅成本很容易通過財政政策抵消。同時,中國很有可能為進出口公司減稅和提供補貼,甚至可能減免電費和土地使用費。
產線轉移海外是目前企業“自食其力”抵御增稅的方法。歐盟和美國2012年對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板加征懲罰性關稅時,中國企業曾迅速將生產轉移到了馬來西亞、菲律賓和越南等東南亞國家。
如今,印度成為了新的海外代工地。今年7月,陽光電源在印度投產3GW的逆變器制造基地;8月,上能電氣宣布3GW產能的逆變器制造基地在印度投產。
上述錦浪新能源相關負責人也稱,會尋找一些成熟的海外代工廠解決這個問題。
想轉移的不僅僅是中國企業,在華外企也有外遷之勢。據北京和上海的美國商會調研,超過47%的在華美企預計會受到“強烈的負面影響”。為應對貿易戰,35%的受訪企業已把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國家,或者正在考慮轉移。
將制造廠設在中國的美國住宅逆變器廠商Enphase,正打算將產線遷移到墨西哥。但由于墨西哥的工廠預計到2019年二季度才能投產,Enphase不得不面臨長達9個月的高昂進口關稅。